十二正经均有五腧穴,其中阳经算上原穴则有六腧穴,因为其位置皆在肘膝以下,且疗效强大,因此在临床上所用甚广,《内经》记载:
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井穴:阴阳经交会转换的部位、气血流注的终点或起点,主“心下满”。具体功用,可分为两类。泻实祛滞(泻热解毒):各个脏腑或经络有瘀滞、火毒、热邪郁结于内时出现胸中痞满的实证、热证表现,即“心下满”。凡是经脉壅盛、邪实的证候(如烦满),及经脉所过之处的热、肿、痛诸症(有火邪),用井穴放血大多有效,对疼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如咽喉肿痛、目痛等;再如急性肩周炎,局部出现胀痛,待查经后,亦可选取相关异常经络的井穴放血。宣痹开结:凡是经脉中气血失畅、气机闭结的卒中、昏厥;或血少不荣。气虚不煦所致的肢体麻木、失用、乳汁不通、溲涩不畅等。
荥穴:所谓“荥主身热”,实际是治疗虚热、阴血不足而引发的“身热”等一类症候。如出现虚热、低烧伴口干渴,可取相关经络之荥穴退热。“荥”形容小的涓溪,因此其气血、组织液较之井穴稍有增加,但仍属细小。表证(外邪)早期,营卫不和,卫气郁闭,若营分较细小,则营少卫亢,故而出现寒热。此时取荥穴,调节经络气血,使营血充盈一一充营解卫,是其解热的机理所在。因此除了治疗外感,荥穴还能治疗阴虚发热。
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是指经气不足、湿邪留滞引起的症候。临床凡是由于气虚、水湿不化引起的肿满、倦怠、咳喘、溏泄、遗溺等症候,都可以选用输穴治疗。此外,阴经的输穴亦其原穴,大多靠近脉动分支处,对本经的经气调节(调其及量)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有温阳益气之功。
经穴:所谓“经主喘咳寒热”即指其温经通络、疏散风寒的功效,凡是由于风寒外邪入客经脉所引起的身寒不能自温、经血失畅、妇人月事不通、血痔、诸节作痛,以及风寒外感引起的咳嗽发热等,都可以使用经穴治疗。
合穴:有调脏腑、益经气、调节本经气机的作用。凡是由于邪客、不足、有余等致脏腑不和,经气升降失畅而出现胀满、逆气、结滞、泄泻等,使用合穴大多有一定治疗效果。所谓“合主逆气而泄”就是其代表症候。“逆气”,意为气本来应该降,反而往上逆;“泄”的意思是本来应该上升,反而往下泄;总之“逆气而泄”指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
五输穴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查股网,河南股指配资,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