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来源:《宋史·包拯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嘉祐七年五月的开封城,夏日炎炎。
枢密院内,63岁的包拯正在案牍前处理军务。
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作为朝廷的枢密副使,每日仍有大量的军政要务需要他亲自过目。
边疆的军情奏报、各路军马的调度、与西夏的军事对峙,这些关乎大宋国运的机密文件,都要经过他的审阅。
这个曾经在开封府让贪官污吏闻风丧胆的黑面包公,此时身上穿的已不再是那身府尹官服,而是象征着朝廷重臣身份的枢密副使朝服。
这个职位,在大宋的政治体系中地位极高,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是真正的国家领导层成员。
包拯从一个小小的建昌县知县,一路攀升到这个位置,整整用了35年时间。
而民间传说中那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真实的官职究竟有多高,在当时意味着什么权力和地位,这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政治密码……
【一】从孝子到进士:十年守孝的代价
咸平二年二月十五日(999年3月5日),包拯出生在庐州合肥的一个官宦之家。
他的父亲包令仪是太平兴国八年的进士,曾官至刑部侍郎,这个家庭背景为包拯日后的仕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包拯从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聪慧过人,学习勤奋。天圣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在王尧臣榜中高中进士第一甲。
这一年的科举共取进士377人,第一甲仅有30人,包拯能够名列其中,足见其才华出众。
按照宋朝的惯例,新科进士都要被分配到地方担任知县,包拯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但是包拯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父母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顾,而建昌县距离合肥路程遥远。
包拯向朝廷请求调到离家更近的地方,于是被改授为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
但即便是和州,父母仍然觉得太远,不愿意让儿子离开身边。
面对这种情况,包拯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几乎是断送前程的决定:辞官归家,专心侍奉双亲。
这一决定让包拯在家中度过了十年时光。对于一个刚刚踏入仕途的年轻人来说,十年的光阴是极其宝贵的,错过了这段黄金时期,往往意味着仕途的彻底断绝。
但是包拯坚持认为,为官可以等待,孝敬父母却不能延迟。
几年之后,包拯的父母相继去世。按照当时的礼制,他需要为父母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后,包拯仍然不忍离去,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继续守护。
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包拯这才在景祐四年(1037年)重新出仕,此时他已经38岁。
朝廷念其孝义,授予他天长县(今属安徽)知县的职务。
包拯在天长县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他处理政务井井有条,审理案件公正严明,很快就在当地建立起了良好的声誉。
【二】端州砚台:清廉声名的奠定
庆历元年(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
这次调任对包拯的政治生涯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在端州的经历,为他日后在朝中的快速晋升奠定了基础。
端州是一个特殊的地方,这里出产名贵的端砚。端砚与湖笔、徽墨、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在宋朝文人中极受推崇。
每年端州都要向朝廷进贡一定数量的端砚,但问题在于,历任知州都会在规定的贡砚数量之外额外征收几十倍的砚台,用来贿赂京城的权贵。
这种做法已经成为端州官场的潜规则。新任知州到任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搜刮端砚,然后通过各种渠道送给朝中的达官显贵,以此来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网络。砚工们苦不堪言,但又敢怒不敢言。
包拯到任后,立即下令改变这种做法。他明确规定,端砚的制作数量严格按照朝廷的贡献要求执行,不得超出一块。
这个决定在当地引起了巨大震动,砚工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包拯不仅改变了端砚的征收制度,还在端州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措施。
当时端州发生疫病,包拯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饮用水质量差,于是他带领随从和百姓在城内凿出七口水井,大大改善了市民的饮用水条件。后人将这七口井称为"包公井",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包拯在端州任职期满时,确实没有带走一方砚台。这在当时的官场上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知道,即便是最清廉的官员,也会象征性地带一两方端砚回京,作为纪念品或者馈赠亲友。
包拯的这种做法很快传回了京城,在朝野引起了强烈反响。
大家开始议论这个来自合肥的年轻知州,认为他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清官。这种声誉为包拯日后回京任职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三】监察御史:弹劾权贵的利剑
庆历三年(1043年),包拯因政绩卓著被调回京城,任殿中丞。同年十一月,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随即改任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是宋朝的言官,专门负责监督百官,弹劾违法官员。
这个职务虽然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不受其他官员的制约。对于包拯这样性格刚直的人来说,监察御史的职务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包拯上任后,立即展现出了他敢于直言的特点。他首先向宋仁宗上书,建议加强边防建设,认为每年向契丹交纳岁币并不是长久之计,应该训练军队、选拔将领,充实边境守备。这个建议体现了包拯对国家大事的深刻思考。
包拯还请求重视门下省封还驳正的制度,建议废黜贪官污吏,严格选择郡守县令。
当时各道转运使加按察使的职务,经常因为吹毛求疵而让官吏人心不安,包拯建议取消按察使这个职务。
庆历四年(1044年),包拯向宋仁宗上书《乞不用赃吏》,这篇奏疏成为宋代反腐倡廉的重要文献。
包拯在奏疏中明确提出,清廉是人们的表率,而贪赃则是"民贼"。他认为朝廷应该坚决不用贪官,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
包拯最著名的弹劾案件是针对江西转运使王逵的连续七次上书。
王逵在任职期间残害百姓,激起民变,又派兵镇压,滥用酷刑,造成大量无辜死伤。
但王逵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关系密切,又得到宋仁宗的宠信,因此有恃无恐。
包拯不畏权势,连续七次上章弹劾王逵,每一次都比前一次更加激烈。
在最后一次弹劾中,包拯甚至直接质问宋仁宗:"难道陛下忍心让一个地区的百姓,听任王逵去残害吗?"这种直言不讳的态度让朝野震动,最终王逵被罢免官职。
【四】天章阁待制:皇帝身边的清流
皇祐二年(1050年),包拯的仕途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个任命意味着包拯正式进入了皇帝的核心智囊团。
天章阁是宋真宗为存放太祖赵匡胤的遗物而建立的,天章阁待制就是负责管理这个机构的官员。
虽然这个职务主要是管理图书文献,但它代表着一种特殊的政治地位——皇帝的近臣。
能够担任天章阁待制的人,都是皇帝信任的文学之士。
担任知谏院期间,包拯的直言敢谏更加频繁和激烈。当时宋仁宗与张贵妃关系密切,张贵妃的叔父张尧佐凭借这种关系从七品县令被火箭式提拔。宋仁宗甚至打算任命张尧佐为三司使,掌管国家财政。
包拯认为这种任命完全不合适,他三次上书弹劾张尧佐,称其为"清朝之秽污,白昼之魑魅"。这种措辞极其严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需要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朝会结束后,包拯留下来与宋仁宗进行廷争。他情绪激动,据说说话的唾沫星子都溅到了宋仁宗的脸上。
这种场面在宋朝的政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体现了包拯刚直不阿的性格,也说明了宋仁宗对言路开放的态度。
宋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有包拯在,不仅你叔父当宣徽使的计划要落空,连三司使也当不成了。"最终张尧佐被罢免实职,只给了个虚职。这件事让包拯在朝野的声誉达到了新的高度。
皇祐四年(1052年),包拯因为在朝中过于锋芒毕露,被调出京城,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
这次调动虽然表面上是升职,但实际上是宋仁宗对包拯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让他暂时离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心。
至和三年(1056年)十二月,一道圣旨传到了河北,包拯被调回京城,任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这个任命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因为开封府是宋朝的首都衙门,负责整个京城的治安和司法。
包拯在权知开封府期间的表现,为他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让他名震天下的职务,其实并不是他仕途的终点。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一个更高的职务等待着他,这个职务将让他进入大宋王朝的最高决策层,成为仅次于宰相的重要大臣。
这个职务在宋朝的政治体系中地位极高,掌握着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权力……
【五】权知开封府:铁面无私的传奇
至和三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接到了回京担任权知开封府的任命。
这个职务让包拯成为了大宋首都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整个开封城的治安、司法和民政事务。
需要澄清的是,包拯担任的是"权知开封府"而不是"开封府尹"。
在宋朝的政治体制中,开封府尹通常由皇室亲王担任,是正一品的高级职务。
而权知开封府则是代理性质的差遣,负责开封府的具体事务。
尽管只是代理职务,但权知开封府的实际权力却很大。开封作为宋朝的首都,聚集了大量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织在一起,案件往往涉及权势集团的利益。
能够在这种环境下公正执法,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
包拯上任后,立即改变了开封府的办事方式。以前,普通百姓要到开封府申诉,需要经过层层关卡,往往被胥吏从中作梗。
包拯下令打开开封府的正门,让百姓可以直接进入府衙陈述冤情,这种做法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包拯在开封府处理了大量的疑难案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割牛舌"案。
有个农民的牛被人割去了舌头,农民告到开封府。包拯对农民说:"你回去把牛杀了,卖牛肉。"
第二天果然有人来告这个农民私宰耕牛,包拯当即断定,告状的人就是割牛舌的凶手,因为只有割舌头的人才知道牛已经废了。
这个案件体现了包拯断案的智慧,也说明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类似的案件在包拯任职期间还有很多,但史书记载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后人根据包拯的性格特点虚构的故事。
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期间,确实表现出了铁面无私的执法态度。
京师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说法,意思是想要通过关系走后门的人,在包拯这里行不通,包拯就像阴间的阎罗王一样公正严明。
包拯的严厉执法让很多权贵感到恐惧。《宋史》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惮之。"就连普通的妇女儿童都知道包拯的名字,称他为"包待制"。
这次调动标志着包拯的政治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将从地方行政官员转变为中央监察官员。
【六】三司使:财政大权的掌控者
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的仕途迎来了另一个重要转折。
当时的三司使张方平因为在成都任职期间购买土豪财产的违法行为被包拯弹劾罢免,继任者宋祁也因为包拯的弹劾而被免职。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任命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暂时代理三司使职务。
三司使在宋朝政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计相",地位仅次于宰相。要理解三司使的重要性,需要先了解宋朝独特的财政管理体制。
宋朝的财政管理不同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而是采用了相对独立的"三司"制度。
三司包括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分别负责不同方面的财政事务。
盐铁司主管盐铁专卖、工商税收等,度支司负责军费开支、漕运转输等,户部司管理田赋、户口等民政财务。
这三个司的设立有其历史原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中央财政陷入困境。
为了加强对财政的控制,朝廷设立了专门的财政机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宋朝。
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财政权力过于集中,采用了三司分管的制度。
三司使作为三司的最高长官,统管全国的财政事务。
这个职务的权力极大,不仅要制定财政政策,还要监督财政执行,可以说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在宋朝的政治体系中,财政问题往往比军事问题更加重要,因为没有充足的财政支持,任何政策都无法有效执行。
宋朝的财政状况一直比较紧张,主要原因是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员俸禄。
宋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养了大量的军队,这些军队的费用占据了国家财政的很大比例。
同时,宋朝实行冗官制度,官员数量众多,俸禄支出也很庞大。再加上每年向契丹、西夏交纳的岁币,财政压力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三司使的工作就显得极其重要。他不仅要想办法开源节流,还要在各种复杂的政治压力下维持财政平衡。
这需要极高的政治智慧和管理能力,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
对于包拯连续弹劾张方平、宋祁,然后自己接任三司使这件事,当时就有人提出了批评。
最著名的批评来自欧阳修,他专门为此上疏,批评包拯"蹊田夺牛"。
"蹊田夺牛"这个典故出自《左传》,原意是说有人踩坏了别人的田地,田主就夺走了这个人的牛,处罚已经很重了。
欧阳修用这个典故来批评包拯,意思是包拯弹劾别人已经够严厉了,现在还要接任他们的职务,这就像夺走了人家的牛一样过分。
欧阳修的批评反映了当时一些人对包拯做法的不满。他们认为包拯过于急功近利,利用弹劾别人的机会为自己谋取高职。
这种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包拯确实从弹劾中获得了好处。
面对这种批评,包拯感到很为难。他深知这种做法容易引起争议,但朝廷确实需要有人来担任三司使,而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
经过深思熟虑,包拯决定暂时推辞这个任命,他待在家中,想要避免代理三司使的任命。
但宋仁宗不允许包拯推辞。皇帝认为包拯是最合适的人选,既有丰富的行政经验,又有清廉的品格,能够胜任三司使这个重要职务。
在皇帝的坚持下,包拯最终还是出来任职,但这件事确实让他学到了重要的政治经验。
包拯担任三司使期间,主要致力于整顿财政管理,打击贪污腐败。他发现三司系统内部存在很多问题:账目不清,管理混乱,贪污现象严重。
一些官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国家财产,或者与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包拯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整顿财政制度,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督机制。
他要求各级财政官员定期汇报工作,重要决策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一律严厉处理,绝不姑息。
包拯还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这个建议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当时宋朝的盐业实行专卖制度,由政府垄断经营。但这种制度存在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问题,而且容易滋生腐败。
包拯建议适当放开盐业管制,允许私人参与盐的运输和销售,但仍然由政府控制盐的生产和价格。
这种做法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增加财政收入,还能减少腐败现象。这个建议体现了包拯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
在包拯的努力下,三司的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财政状况也有所改善。但他担任三司使的时间并不长,因为很快就有一个更高的职务在等待着他。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包拯升任给事中,正式担任三司使。给事中是宋朝的重要职务,属于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具有封驳权力。
这个职务的设立体现了宋朝对权力制衡的重视,任何诏令在发布前都要经过给事中的审核。
包拯同时担任给事中和三司使,说明他在宋仁宗心中的地位已经非常重要。
给事中的品级虽然不是最高的,但政治地位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但是包拯担任三司使的时间确实不长。仅仅几天之后,一个更高的职务等待着他,这个职务将让他达到仕途的最高峰,成为宋朝政治体系中真正的顶层人物。
【七】枢密副使:权力巅峰的最后辉煌
嘉祐六年(1061年)三月,包拯接到了一道让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任命:升任枢密副使。
这个任命标志着包拯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点,也是他人生中最后的辉煌时刻。
枢密副使在宋朝政治体制中地位极高,要理解这个职务的重要性,需要深入了解宋朝独特的"二府"制度。
宋朝的最高政治架构采用"二府"并立的制度,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并立,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
这种制度的设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严重,武将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政权。
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重蹈覆辙,采取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在制度设计上特别注重对军权的分散和制衡。
宋朝的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负责全国的军事指挥和国防决策。
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或总参谋长。枢密副使就是枢密院的副职,协助枢密使处理军政事务。
在宋朝的官制体系中,枢密副使的品级为从二品,地位仅次于宰相和枢密使。
这个职务不仅要处理军事事务,还要参与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共同构成宋朝的最高决策机构。
枢密副使的具体职责包括:协助制定国家军事战略,审批军队调动和将领任免,处理边疆军情和外交事务,参与重大政治决策的讨论。
在某些情况下,枢密副使甚至可以代表枢密院行使职权。
宋朝实行文武分治的制度,枢密院虽然管理军事,但枢密使和枢密副使通常都由文官担任。
这种安排的目的是防止武将专权,确保军队始终处于文官政府的控制之下。这种制度在防止军事政变方面是成功的,但也造成了宋朝军事能力相对较弱的问题。
包拯能够担任枢密副使,说明他已经进入了宋朝政治的最高层。
在宋朝的政治体系中,能够进入"二府"的官员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他们不仅要有出色的个人能力,还要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
包拯担任枢密副使期间,面临着复杂的边疆形势。当时宋朝的周边环境相当严峻:北方的契丹(辽)虽然与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但仍然是潜在的威胁;西北的西夏经常在边境滋扰,是宋朝的心腹大患;南方虽然相对平静,但也需要防范各种意外情况。
如何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如何调配有限的军事资源,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维护国家安全,这些都是枢密院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包拯作为枢密副使,要参与所有这些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的具体事迹,史书记载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枢密院的工作具有机密性质,很多决策过程不会公开记录,也不会向外界透露。
但可以肯定的是,包拯以他一贯的认真负责态度,为国家的军事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品级上看,包拯的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官职。在宋朝的官制体系中,从二品已经是非常高的级别了,只有少数几个职务能够达到这个级别。
要放到现代的话,这个级别大致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军委副主席的级别,属于副国级的高级干部。
这个级别在整个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顶层,拥有重大决策权。
枢密副使不仅要处理日常的军政事务,还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在皇帝外出或生病的特殊情况下,枢密院甚至可以代行部分皇权。
包拯能够从一个普通的进士,一路升到枢密副使这样的高位,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奇迹。
要知道,宋朝虽然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相对公平,但高级职务大多还是被门第显赫的世家大族所垄断。
像包拯这样出身相对普通的人,能够打破这种垄断,说明他的能力确实出众,也说明宋朝的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更重要的是,包拯的升迁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品德,没有依靠任何裙带关系或者政治投机。
他的每一次升职都是基于出色的工作表现和高尚的品德修养,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是极其难得的。
包拯担任枢密副使还不到一年,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四日,他突然在枢密院视事时得病。
那天上午,包拯还在正常处理公务,下午就感到身体不适,当天晚上就病逝了,终年63岁。
包拯的突然去世让朝野震惊。宋仁宗听到消息后非常悲痛,立即下令辍朝一日,亲自到包拯家中吊唁。
这种规格的待遇在当时是极其罕见的,说明包拯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
朝廷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谥号"孝肃"。礼部尚书是正三品的高级职务,这个追赠体现了朝廷对包拯的最高敬意。
"孝肃"这个谥号更是对包拯品德的最好概括:"孝"指他对父母的孝顺,"肃"指他执法的严明。
包拯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的一生,从县令做到枢密副使,从地方官做到中央重臣,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也展现了一个清廉官员的人生轨迹。
包拯去世后,他的事迹很快在民间传播开来。人们怀念这个铁面无私的清官,逐渐将他神化,创造出了大量的传奇故事。
但真实的包拯,比传说中的包青天更加复杂,也更加真实。他不仅是一个清官,更是一个有着卓越政治才能的国家领导人。
从包拯的经历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公正的制度环境下,个人的能力和品德确实可以成为向上流动的阶梯。
包拯的成功,既得益于他的个人品格,也得益于宋朝相对开放的政治环境。这种成功模式,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包拯的最高官职枢密副使,放到现在相当于副国级领导人的级别。
这个级别的官员,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拥有重大的决策权和影响力。
他们不仅要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更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承担着巨大的政治责任。
在现代政治体系中,副国级干部包括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务。
这些职务的共同特点是:政治地位极高,权力责任重大,影响范围广泛。包拯的枢密副使在宋朝政治体系中的地位,正相当于这些现代高级职务。
包拯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确实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的经历说明,在合适的制度环境下,个人的品德和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这种榜样作用,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配资查股网,河南股指配资,炒股配资之家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